人保财险副总裁王和:保险业“十三五”若干问题的思考

2015-10-31

编者按:10月31日,中国人保财险副总裁王和应邀在“2015年中国保险行业年度峰会”上发言。他指出,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即将进入“十三五”,站在这个历史的“门槛”上,行业需要有一个大视野、大境界和大思维,既要高瞻远瞩,更要脚踏实地。同时,需要关注基础理论研究,解决好理论自信问题,既需要“与时俱进”,更要担当“正本清源”和“开疆拓土”的使命。本栏目转发讲话全文如下,以飨读者。

  

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进入“十三五”,保险业也不例外。但无论是从社会和政治的视角,还是经济和科技的维度,“十三五”将从根本上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“五年计划”,面临着“门槛”的挑战,需要有“迭代”的思维。

从保险业的角度看,前提和关键是不能“就事论事”。站在这个历史的“门槛”上,行业需要有一个大视野、大境界和大思维,既要高瞻远瞩,更要脚踏实地。同时,需要关注基础理论研究,解决好理论自信问题,既需要“与时俱进”,更要担当“正本清源”和“开疆拓土”的使命。

高瞻远瞩,是对未来有一个更加前瞻性的研判,核心是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的把握,“新常态”和“指数”是两大课题。

脚踏实地,是在千变万化的形势下,能够把握根本,把握未来!更重要的是能够不忘初心,回望出发,本立道生。

“十三五规划”面临“三期叠加”,挑战与机遇并存。挑战是相对的,而机遇却是绝对的,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和能力,具体要解决好四大课题:逻辑、定位、能力和路径。

 (一)逻辑

现代保险业存在的基础逻辑是基于“存量”展开的,希望通过保险制度,确保稳定,实现安宁,所以,“安心”是保险的基本和根本诉求。但不知什么时候,保险渐渐被赋予了“增量”的属性,且愈演愈烈。当“增量”的欲望被刺激并满足的时候,“心”就不再安了!更重要的问题是:保险行业自己的心,又在何处安放?!“十三五”首先要解决“正本清源”的事,保险不是不要财富管理,但它一定不是基于风险博弈的,否则,就与保险的初衷背道而驰,就势必迷失自我!

现代保险实现的逻辑是:互助,包括基于分散的他我互助和基于跨期的自我互助。行业进化的基本逻辑是:效率。因此,保险业发展应围绕提高互助效率,实现普惠保险,让更多的人买得起保险,让保险为社会创造福祉,为被保险人创造价值。

随着时代的变迁,保险应从更多地关注“个体福利”进化为更多地聚焦“社会福祉”,社会总效率将成为行业评价标准,继而孕育出“保险型社会”和“保险国家”等新理念和新模式。

保险经营的总逻辑将从价值转移到价值创造。具体表现为:1)从风险的等量管理到减量管理模式;2)从价差模式到产业链模式;3)从客户服务到体验经济模式;

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保险将从一个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术的平台。

(二)定位

“十三五”我国社会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,本质是从思想到制度的再结构。保险业面临着在“新常态”下的再定位,因为,有位才能有为。同时,定位不仅是行业自身视角,更要把保险放到社会改革、转型和发展的大背景下,思考行业的定位问题。

从“大定位”的视角看,不应仅限于“保险(行业)职能”,而是着眼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管理功能。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任务,同时,提出了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,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,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。保险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,同时,保险的市场性也是毋庸置疑的,因此,保险应当成为“治理体系”的重要结构,并成为“治理能力”的现代要素。

在未来社会转型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,保险应发挥好“两手”的作用,即针对社会管理,尤其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存量,扮演好“接手”,同时,针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增量,扮演好“助手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政府部门需要明确保险的“准公共产品”的定位,通过PPP等模式加以利用。同时,保险业需要发挥自身的正外部性特征,辅助政府,造福民生。

从“小定位”的视角看,行业自身需要重新思考内涵与外延问题。一直以来,行业更多地困惑于:是风险融资,还是财富管理?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,保险的“正业”是稳定,是安心,是解决被动博弈中的风险,而不是风险博弈。

这种思维仍然是延续传统思维的路径,但面向未来,传统行业思维显然是狭隘的,跨界已成为不可逆的潮流。跨界的本质是突破“内”与“外”的认识,溶解和融合边界是基本形式,保险迫切需要基于大视野的跨界思维与行动,因为,不跨界,则被跨界。

跨界的本质是共享,是共享经济。实现方法主要表现为冗余管理和碎片化利用。从保险的角度看,跨界和共享有两个维度,一是客户维度,即真正以客户为中心,从客户体验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逻辑,实现基于客户消费链的系统整合。二是产业维度,作为现代服务业,保险通常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,应发挥保险的社会性特征,通过前后向的整合,推动相关供给链的产业升级。同时,跨界往往意味着颠覆性创新,不仅是技术,更是观念、能力和模式。

(三)能力

面向“十三五”,清晰逻辑固然重要,明确定位也很重要,但所有问题的解决,最终均归结并体现为能力问题,而能力更多的体现为反思、跨界、融合和创新能力。能力将更多地体现为对前沿科技的好奇、敏锐、捕捉、掌握和利用的能力。

从根本上讲,能力的背后是观念问题,解决功能问题要关注两个关键:一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,二是推动本质创新的根本。“价值洼地”将成为创新的焦点,基于价值发现和实现的解构和重构是创新的实现手段。

能力将聚焦为:满足社会和客户需求,提高经营管理效率;能力将体现为:实现集合和经营风险的效率,一方面互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集合可能和形式,改变知情权和选择权,催生相互保险2.0时代;另一方面大数据将从根本上改变风险经营,再定义产品和定价,引发从“后定价”、“自定价”等模式;

行业和企业能力是抽象的,需要通过个体的“人”实现,因此,能力的提升要避免虚化。解决“人的能力”,关键是文化。同时,需要重新定义“专业能力”,而“复合结构”是关键,不仅是个体,更需要团队。

(四)路径

未来必然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模式创新。其中有三个“新”,一是新技术,二是创新应用,三是模式创新,即新模式。

http://s11.sinaimg.cn/large/001ps5Hszy6WCSVVPxo6a&690 

未来的技术框架由两个“原动力”驱动,一个是洞察需求、服务社会,一个是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。技术框架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,一个是量子理论和纳米技术,一个是云概念。在这两个基础的支撑下,有四个关键领域需要特别关注,“顶层”是平台化,“底层”是平台化后的大数据。“两翼”是认知科学和分子医学。同时,外围还有一系列技术,如互联网、移动互联、物联网、感应终端、搜索引擎、社交媒体、人工智能、定位技术、生物识别、遥感技术等等。

未来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三个能力决定的,一个是洞察力,一个是结构力,一个是行动力。也就是从既有的结构中去洞察并发现一些价值洼地,然后,重新结构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,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个新结构的模式,付诸行动。

保险“十三五”不仅要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,更要为眼前的“稳增长”和未来的“新常态”做出历史性的贡献,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。

从技术的角度看,核心是发挥好保险的“正外部性”作用;从文化的角度看,关键是理解并践行“成人达己”的理念。因此,行业需要置自身于“传统的度”外!

制定好“十三五”固然不易,但要实现“十三五”则更难!最大的挑战是能力,否则,就可能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,而比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观念,是理论,是文化!

理论自信、文化自信、道路自信和能力自信是我国保险业完成“十三五”的基础和保证。

返回顶部
版权所有©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7017639号-1
  • APP下载
  • 官方微信
  • 官方微博服务号
  • 官方抖音